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无论真理标准大讨论,还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哲学社会科学从来没有缺位。正如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方面不仅依靠马克思主义,还依靠数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成就、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认真倾听人民的心声。”他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建设也取得许多进展。譬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原创能力不断提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专业性建设、系统性构建、特色性发展都有明显推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为坚实基础的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建设日渐成形;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多维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知识体系逐渐成形,反映中华民族特点的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研究成果丰硕;许多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冷门“绝学”如考古学、敦煌学以及汉字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成就突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有明显提升。不过,与中国悠久的文明传统、日渐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于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征程之中。
从实质上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了探究历史规律、总结实践经验、回答时代之问、回应人民需要,我们必须完成好这一重要任务。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梳理与总结,对时代精神的凝练与升华。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实现民族复兴战略目标,探究发展机遇、挑战、路径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发展大势,不负时代使命,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上乘势而上、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练思想、形成理论、策划方案、建言资政、贡献智慧。实际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一直在发挥这样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回应,但也因思想的系统化和创造性特征而反过来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亟须为延续、拓展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而工作。所谓“机遇”,由“机”和“遇”两个字组成。“机”可理解为机会、机缘;“遇”则意味着人们是否可以遇到机会。在风云际会中是否能够抓住机缘,这需要理论的敏感。历史进程中的行为主体——个人、群体、民族、国家,一方面需要适时地遇到机遇,即具备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很好地把握、利用并维护这种机遇,才能形成现实的历史机遇期。人类是历史活动的积极主体,即使客观条件不理想,人类也能够创造条件开辟发展新的机会;反之,即使有了机会因缘,主体不能适时地加以把握,机会也可能转瞬即逝。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在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延续机遇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得益于以更广阔的眼界去观察问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描绘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世界图景的需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在近代却“落伍”了,这种“落伍”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眼界局限的结果。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殖民主义,不仅推动了西方思想眼界的拓展,而且激发了欧洲文化的活力,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所促成的“世界历史”进程而成为强势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通过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迅速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思想视野和文化眼界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与广度。与西方文化上“自我优越感”所造成的“自我限制”相比,中国人在文化上表现出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气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叙述这个伟大的历史转变过程,并且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思想视野和理论深度。
第三,任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都是民族精神精华的结晶。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当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是综合国力提升、思想文化活力迸发的过程。在综合国力中,思想文化的视野、理论研究的深度、学科的解释力、学说的说服力、话语的影响力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西方学者如吉尔·利波维茨基和塞巴斯蒂安·夏尔也认识到:“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复兴,更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中国制造”的概念中,不仅包括琳琅满目的物质产品,也应该有各种理论概念和观念学说。
第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也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追求的需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质上是由其国民素质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拓展理论视野,以便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将中华文明推向崭新境界的需要。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是改善,就越是需要更加公平、更有尊严、更有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美好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服务人民中发展自己,反映人民的心声,并且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水平推向新的境界。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对的主要历史性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决定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路径。
首先,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我们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理论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应保持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持续关注,基于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保思想性和方向性;还要鼓励学者勤于开展自主性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从而形成更具创造性、开放性和发展活力的理论。
其次,我们开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凝练理论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实践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的,“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社会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广泛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趋势。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从中国现实的实践出发、聆听时代的呼声,才可能取得成绩、获得成功。
再次,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思想文化传统,在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时代进程中激发创新活力、锻造话语特色。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崛起和全球性殖民活动的扩张,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因此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或烙印。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西方学术体系的包容空间和解释力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过去西方理论是借助发展阶段的落差获得其优势地位,但现在却在害怕被超越的境遇下充满焦虑,由此开始出现“内卷”和“茧房”现象,不愿意看到发展中国家新进展带来的“差异性”。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只是跟在西方后边模仿,而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而要自主创新首先就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进展。比如,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的滋养,根深才能叶茂。
最后,我们身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广泛吸纳世界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互鉴中丰富思想、彰显思想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但是中华文化传统本身就是包容开放的,而且是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日益丰富发展的。只有广泛吸纳世界文明成果,我们才能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与此同时,基于中国立场、中华价值、中国视角对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回应、创立有中国风格的建树、形成有中国气派的影响,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在推进“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反映这一历史进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强化主体性和原创性,从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行稳致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
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