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田宝晶
摘要:建水紫陶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发展过程包含着地有着独特的审美、文化、经济价值。本论文对建水紫陶创新发展进行研究讨论,在探讨中对建水紫陶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对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的分析,让建水紫陶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传承,致力于创新,开放现代市场、寻找发展新道路。
关键词:建水紫陶;传承;发展;创新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手工艺人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变,传统手工艺面临题材老旧、作品雷同、审美陈旧、缺少设计等诸多行业问题,建水紫陶也面临了相同的问题,紫陶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换过程相对迟缓,甚至有些方面还有出现停滞、倒退的现象。传统的制陶手工艺受到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甚至走向消亡的可能。如何让传统的建水紫陶更好地适应时代,必须找到建水紫陶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保护传统工艺的背景下,建水紫陶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这种传统工艺的发展,同时也具备工艺匠心传承的现实意义。
建水紫陶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传统民间手工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建水紫陶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将工艺传承的同时,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讯息;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绘画图案再现到紫陶上,让素面的陶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让原本单调的陶器得到了升华。由于文化的渗入使得建水紫陶拥有了生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纵观那些盛名于世的历代紫陶臻品,无一不是紫陶本身融合了多元化的不同文化信息。欣赏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赏建水紫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能匠人们用匠心感悟,通过对技艺的专研,用双手创造出精美的建水紫陶。面对如此丰富而极具表现力的传统建水紫陶,我们必须传承其既拙又巧的表达方法和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历经岁月保留着民族的原初记忆和生存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以及体悟的源泉。
建水紫陶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在创作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审美中,能够保证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新度。只有创作主题选择和创新得到社会、大众认可,才能使建水紫陶得到更快更好发展。适时进行创新,不但要从传统的题材中汲取营养,也要从生活中发现新的灵感,发现新时期工作重点,服务于新的时代,要从保护祖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进行创作,为开辟新市场而创作;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加快形成自己的风格,进一步明确建水紫陶艺术主题思想,进行主题创新,选择专题内容进行创作。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紫陶工艺就必须要立足传承,致力创新,需要以在传承中创新为途径,找到建水紫陶的发展和振兴之路。在传承中创新为途径是要体现在日常的建水紫陶创作中。在建水紫陶中将更多艺术元素渗透其中,以提升手工艺品的艺术含量。这样,才可以让建水紫陶艺术精品为有识之士收藏,让普通建水紫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居家生活用品等,从而扩展建水紫陶的市场,让传统建水紫陶更好地为现代所用,为时代所需。
当近社会人心浮躁,许多建水紫陶制作手艺人一是急功近利,二是求得生存,希望尽快推出自已,以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及欠发达的经济现状,功利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并显示出一种附趋性。生产方式囿于作坊,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而小作坊生产往往受资金影响,生产经营行为受市场操纵,产品失去系列化、配套化的优势。为了追求利润,雇用廉价劳动力,在生产工艺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造成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下降。建水紫陶作为一种纯主观的创作和文化,更要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是全身心投入。晴蜒点水不够,光凭精英意识也不够,稍稍事之即成“先驱”、“倡导”等仅达到功利目的,与陶艺本质无补。它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和思考,作品比名声重要。
建水紫陶以日用陶、美术陶为主,缺乏对高端艺术品的关注和创作,陶品层次较为单一,现有产品尚未打入高端艺术品投资和消费市场,缺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紫陶工艺品,成品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高端市场有待积极培育。缺乏集陶土资源贮备、工艺展示、艺术品陈列、商贸交易、会展宣传等为一体的大型紫陶产业综合宣传和推广平台,高端紫陶艺术品、名家品拍卖机构有待建立。多年来,销售渠道不畅、自身创新不足、缺乏交流合作平台阻碍了建水紫陶的创新和发展,市场无法做大做强。当今社会,靠个人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扩大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建水紫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陶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新,加强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调整生产模式,组建正规的展销渠道,搭建公平的贸易桥梁,帮助贫困艰苦创作的手艺人建立特定的销售网络,保护艺人权益,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手艺收入,实现手艺脱贫致富。
建水紫陶的营销还应该与保护传统工艺技艺、修复建水紫陶的文化生态以及和当代审美结合起来。要修复建水紫陶工艺品的自然节律载体,充分认识与挖掘生活中的文化作为创作原材料,例如二十四節气、云南传统节日作为原生态工艺文化等生成土壤,通过建水紫陶进一步还原和培育传统节日里丰富的民俗民艺内容。要修复建水紫陶相关的人生礼仪载体,深入把握传统艺术的色彩、符号、形制等与生活相依存关系,通过建水紫陶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维系,培育民间工艺文化发生与应用的文化空间。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在自觉自信基础上,修复民艺生态,留存工艺匠心,守望文化乡愁。
参考文献:
[1]孙和林.云南建水紫陶[J].装饰,1997(03):37-38.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
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