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一的保险也正在经历互联网浪潮的革新,然而发展多年互联网保险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爆发。基于此背景,艾瑞近日发布了《2019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从行业和企业角度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解读。
回归保险本质,转型之路阵痛难免
根据中保协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在2012-2015年的4年间保费收入增长近20倍,但从2016年开始规模增长陷入停滞并开始减少,到了2018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为1889亿,渗透率仅有5%。
在经历了保险行业粗放式发展后,监管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保险行业回归风险保障本质,同时加强整治行业乱象。在人身险领域,《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的出台对快速返还、附加万能账户类产品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车险领域,随着2016年商车费改的落实,网销车险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另外《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的出台加强了对第三方车险平台的监管力度,互联网车险的发展遭遇降温。
监管倒逼行业转型,同时也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结构带来了直接影响。过去几年,理财型人身险和车险因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在互联网渠道销售,因此占据了互联网保险大部分的保费规模。但随着政策的实施,理财型人身险和车险保费收入的急剧减少,是造成2016-2018年互联网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
群雄逐鹿,行业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即便在互联网保险整体陷入低迷的背景下,“互联网+保险”或者“科技+保险”的巨大想象力仍然吸引企业和资本介入,除以众安为首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外,互联网巨头企业、创新型企业也纷纷手握保险经纪代理牌照开展保险业务。
在商业模式上,从最初的B2C保险平台,衍生出了B2A(代理人)、B2B等多种形式。B2C模式的核心是流量,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用户,了解用户,典型企业如微保。B2B模式能够覆盖大量传统保险公司无法渗透的小微企业的保障需求,定制化提供保险产品,代表企业如量子保。而除了面向B端或C端用户以外,另有一批技术型企业,利用自身业务及创新优势,赋能持牌保险机构实现保险产业链的升级,覆盖领域包括风控理赔、TPA、SaaS云服务等。
保险科技,行业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保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渠道创新,而是依托于互联网海量的用户数据,应用科技手段重塑传统保险公司原有的产品设计方法、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
在产品设计上,互联网保险更加极简和普惠,并且能够基于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被大众熟知的退货运费险便是基于互联网电商场景,以碎片化原则设计出的保险产品。另外在健康险领域,爆款级百万医疗险产品以其低保费、高保障的特性同样获得了用户青睐,也带动了互联网健康险保费逆势高速增长,是互联网保险发展为数不多的亮点。
在定价策略上,互联网保险基于多维度用户信息完成差异化定价,而实现用户信息收集需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典型的差异化定价创新模式有UBI车险、步步保等。UBI车险根据驾驶人的实际驾驶时间、行驶里程、驾驶行为等因素决定保费的数额,而步步保是互联网健康险领域的新型模式,其连接用户智能设备和运动大数据,能够根据用户的运动行为提供不同的保费价格。
展望未来,互联网保险仍有发展潜力
众所周知,保险是弱需求金融产品,因此互联网的流量优势在保险领域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互联网保险进入后流量时代,科技赋能才是保险未来发展的风向标,而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许多保险平台已经将发展重心转向利用自身数据及技术优势,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不断推出更加轻量级、亲民、切入用户痛点的保险产品,同时在理赔服务流程上也在致力于提高用户体验。同样,未来随着5G、区块链、物联网、基因技术等更多的新型科技在保险行业的落地应用,互联网保险或许还能出现更多新玩法。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
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