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品牌研究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图标
在线办公
图标
图标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街26号

投稿邮箱 : ppyjzzs@163.com

品牌研究杂志社: 品牌研究杂志社

图标
首页
>
论文选登
>
中国传统美学观在《建党伟业》中的体现
返回

中国传统美学观在《建党伟业》中的体现

时间:2019/6/27 22:14:00  点击:1572


                                              作者:李艺康 赵然
摘要:众多明星联袂打造的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上映后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这部影片引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虚实、自由等观念,从的画面造型、电影叙事、主题开掘、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表现,在中国电影民族化美学特质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 
  关键词:《建党伟业》 意境 虚实 自由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影集团推出了《建党伟业》。中国的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在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赢得一席之地,绝非容易之事。尤其是主旋律的电影要叩开世界文化的大门,将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潮流,就必须具备中华民族的美学特质。这部主旋律的影片,加入了众多时尚、流行的元素,另外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在影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意境——画面造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的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是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意境的源流可以上溯至《周易》和《庄子》,那时已经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问题。这是它的酝酿期。至魏晋隋唐时,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三境”:“物镜”、“情境”、“意境”。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明确的从主体与客体、情与理的内在关系分析的意境的内蕴。意境理论成为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发展初期就注重探索民族风格,从中国传统艺术那里吸取营养,力求将中国的传统美学精髓注入电影艺术,费穆和吴永刚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费穆在《略谈“空气”》一文中写到“必须使观念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我觉得,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也足以强调其空气的。所谓旁敲侧击的方式,即是利用周遭的事物以衬托其主题。我一位剧中的环境表现处理,也足以使观众精神贯注在银幕上的。”费穆所谈的“空气”就是指氛围,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情与景谐”,人物与环境的融合渗透,就是意境。 
  在电影艺术中,意境往往以依托情感,借助视听语言呈现出来。在电影《建党伟业》这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中,为了适应现代电影市场的运行机制,借助了商业电影的时尚元素,明星大牌云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意境的营造上《建党伟业》更注重画面造型了力量,它用舒展的画卷营造出了那个热血奋腾、群情激昂的年代。 
  首先,色彩在《建党伟业》中是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色彩具有心理象征的作用,能引发人的心理反应,成为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影片中毛泽东与杨开慧在北京共度新年一场戏,就使用了红、白、黑三个主要色彩。春节来临,漫天雪花洋洋洒洒,杨开慧身着乳白色棉袍,廊檐下挂着红灯笼,黑色的夜幕上不时有盛开的烟花。白色代表了纯洁、高尚;红色,象征着热烈、生命革命;黑色,代表了特定的历史环境。通过三种色彩既营造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纯真爱情,又勾勒出时代风云变幻,还表达了青年人的革命信念。 
  其次,光线营造意境的又一元素。影视艺术借助光效可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渲染氛围。在蔡锷与小凤仙在车站分别一场戏中,光线营造意境的作用在《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中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了。傍晚的车站光线昏暗,Anglelababy身着土黄色大衣,古典造型惟妙惟肖;蔡锷将军神情暗淡。当说道“蔡锷不只是中国亿万人的蔡锷更是我小凤仙的男人”时,一束光突然照亮了Anglelababy的脸部,观众清楚地看到小凤仙的情感变化。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交相辉映,个体在广阔的社会风云中是那么渺小,爱情是那么无助。 
  二、虚实——电影叙事 
  关于“虚实”的观点来源于先秦老子的学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的传统美学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艺术创作要做到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才能“气韵生动”。中国的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这一观点,尤其是在电影的叙事方面表现的就更为突出,诞生了一批“诗意电影”,比如《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这些电影在叙事表达策略上追求舒徐委婉、平易流畅,多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正如中国艺术强调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建党伟业》在现代商业电影体系中,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延续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风格。 
  首先,从《建党伟业》的叙事模式上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商业电影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建党伟业》故事情节零散,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内核贯穿其中,叙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其中包括孙中山海外归来、就任总统,毛泽东参加光复新军,袁世凯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孙中山与蔡锷出师讨袁,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等人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之路。正如《纽约时报》评论:《建党伟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电影制作水准的良好代表,是对1911年到19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一次宏大而写意的再现,除去战争镜头,很少有流血场面。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激情。全片叙事稍显凌乱,但形散神不散。情节虽然是零星串联,但涌动在青年人心中的青春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建党伟业》的叙事风格上看,影片注重整体空间环境的营造中展开故事。从故事情节上看,影片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辛亥革命,其叙事风格充满了焦虑和沉痛,情节中充斥着暗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彷徨;第二部分叙述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及五四运动,他们似乎看到了引航的灯塔;第三部分是讲这群社会精英成立中国共产党,也是影片中最富有青春和激情的。影片在“虚实”关系上试图将电影“客观实录”的本性,与中国诗词的韵味结合起来,在“实”中融入了的情感体验。这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达到了高潮,烟雨迷蒙的南湖,撑开的花伞,结实的木船,雄壮的歌声,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自由——理想信念 
  如果说“意境”和“虚实”两点是从电影的外在形式谈起,那么“自由”是从影片的内在精神说开去。“自由”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是“心斋”,又称“坐忘”,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可以看做是人生的自由境界。以审美观照来说,如果观照者不能摆脱实用和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美,就不能得到审美愉悦;以审美创造来说,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他的精神就会受到压抑,他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的乐趣。 
  《建党伟业》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正是把“天下人的自由”作为自己对美的追求,可以说这是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胸膛中始终充满理想和激情,这些热血儿女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身先士卒报效祖国”。青年人心中的圣火并没有随着世俗而泯灭,化作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影片中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展示人物对自由的追求:毛泽东和杨开慧、陈公博和李励庄。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时毛泽东和杨开慧依依惜别;陈公博偕新婚妻子参加大会,在有特务跟踪的情况下提前退会返回广州。这两对年轻人对自由的态度截然不同,毛泽东和杨开慧能够摆脱实用和功利为理想和信念而追求,赢得天下人的崇敬,在“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歌声中实现人格的高扬;陈公博和李励庄,不能从个人的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认为有特务在跟踪他们,他们的精神压抑、紧张,怯懦使他们无法享受创造的自由的乐趣,无法听到南湖游船上一个个青春跃动的心脏。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语境中,中国电影该如何高扬主旋律,并保持民族化美学特质,《建党伟业》做出了积极探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许这就是《建党伟业》在海外备受好评的缘由吧。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

2019-06-27

品牌研究杂志读者评论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晒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