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品牌研究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图标
在线办公
图标
图标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街26号

投稿邮箱 : ppyjzzs@163.com

品牌研究杂志社: 品牌研究杂志社

图标
首页
>
论文选登
>
关于近期“国进民退”现象的分析
返回

关于近期“国进民退”现象的分析

时间:2022/12/7 2:00:00  点击:195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如今这一现象变得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大量基础数据指出“国进民退”的基本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得出该现象是受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宏观调控、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等体制性因素扭曲所致。

关键词:国进民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出口、提供就业和税收收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有企业在上游行业垄断地位的增强和利润的增长,一些国有企业重新开始在各个行业扩张。自2003年开始,逐步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声音,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的4万亿救市计划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大型央企为主的国有企业成为了主要的受益者,占据了大部分资源,一些大型国企开始了大规模的兼并和扩张,特别是经营较好的国有企业整合行业的进程逐渐加速,“国进民退”呈现出进一步扩散的态势,形成了局部的“国进民退”,钢铁、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房地产等这些国民经济支柱行业,越渐成为“国进民退”的主战场。

二、“国进民退”的基本趋势

对于“国进民退”的概念,狭义上认为,就是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相关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退出产业,广义的解释是政府加强对经济过程的干预。这一“趋势”似乎并非空穴来风。据不完全统计,2018 年1-9月份,有 160 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 22 家接盘方均为国资,接盘总市值已超过 1330 亿元,仅9 月上半月,便有 6 家上市公司计划向国资转让股份、控制权。国资成为最积极的“接盘侠”。

(一)“国进民退”现象凸显

我国部分行业近年来“国进民退”现象逐渐凸显。从工业企业利润的角度来看,2015年至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总利润额和资产额的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总利润的比重已达到52.02%,特别是2018年国有企业利润占比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从地方国资接盘民企的角度来看,以来中央和地方国资接手民企的家数陡然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有超过39家上市公司宣布国资入主,还有一些公司引入国资作为战略投资者。深圳、山东、北京、湖南、河南的国资成为了接盘的主力军。

(二)呈现出行业性特征

以我国工业产业为例,据统计,2018年国有企业在工业各行业的利润占比已达52.02%,其中在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四个行业具有一定垄断色彩,利润占比超过90%,且这几个行业大多利润非常可观。另外,国有企业在“煤炭开釆和洗选业”等8个行业利润占比超过80%,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12个行业利润占比超过50%。目前,国有企业除了在石油、钢铁、电信、航空、金融等行业试行垄断之外,还大幅度进军房地产业,2008年的4万亿元解困资金主要投入到国有企业和大型国家项目,各地政府还大搞采矿业重组,导致地方国有经济市场份额扩大。

(三)地方性国有企业成为扩张主力军

近年来,国有企业尽管在数量上大量减少,但在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出现了强劲扩张的势头,其中尤以地方性国有企业最为突出。在控制的国有资产方面,2018年,中央国有企业资产总额80.8万亿元,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29.6万亿元。地方性国有企业总资产占全国国企总资产的62%。

三、“国进民退”现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经营性质、治理结构上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部分企业趋向营利化。一方面,国有企业摆脱一些政策性包袱和社会化职能,变成了盈利性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尽管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股改上市等方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但国有股东仍占主导地位,企业的国有性质基本没有改变,可以在信贷、市场准入、上市融资等方面继续享受政策上的特权和优惠。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逐渐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大大增强。以下从不同视角进行原因剖析:

(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国进民退”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是不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不是市场配置资源,产权保护是否有力,以及是不是过分地“扶大压小”,而是当前这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是国企和民企没有平等竞争,不少时候还是“劣胜优汰”,如钢铁行业的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案。二是市场无法配置资源。如房地产行业,如果真是市场配置资源,国企其实很难像当前这样抢当“地王”。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如山西煤炭“国进民退”,要害就是没有有效保护民营产权。四是盲目地“扶大压小”。现在很多产业政策都是要进行“行业整合”,实质是鼓励大企业吃掉小企业,其结果是把小的灭掉,大的也不思进取。因此,市场不自由竞争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国进民退”的结果。

(二)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强了“国进民退”的势头。一是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所调动起来的资源, 相当大的部分进入了国有部门。二是在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执行过程中, 政府迫使银行发放贷款,银行为了降低风险, 只好把贷款投向看上去比较安全的政府项目、政府担保的项目以及国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的4 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着“国进民退”現象的发生,其实都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涉所致。

(三)国有银行信贷支持

从存量信贷看,2016 年国企占据54%的企业贷款份额,民企占比34%的企业贷款份额;从增量信贷看,2016 年国企占据78%的新增企业贷款,而民企只占新增贷款的17%的新增企业贷款;从平均融资规模来看,国企从2015 年的7.15 亿元上升到 2017 年的 22.54亿元,民营企业却从5.99 亿元下降到4.6 亿元。由此不难发现,受制于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一定所有制歧视和分层的现象,主要体现为,相对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不容易得到金融支持;国有银行体系更倾向于向国企贷款,并不是因为民企盈利能力差,而是因为给国企贷款更省心、政治风险更低;由于缺乏减税、国企改革等配套推进,中央收紧货币政策后,银行不是减少对僵尸企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对支持,而是选择牺牲民企特别少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洪倩倩.反思钢铁行业的“国进民退”.《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09期.62-66页.

[2]叶晓秧.股份制改革中的国进民退.《财经界》.2014年第29期.105页.

[3]杨春学、杨新铭.关于“国进民退”的思考.《经济纵横》.2015年第10期.35-45页.

[4]胡梅玲.国企与民企关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经济研究》.2016年第06期.37--41页.

作者简介:

张凯悦(1994—),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张凯悦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

2022/12/07

品牌研究杂志读者评论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晒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