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地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街26号
投稿邮箱 : ppyjzzs@163.com
摘要:近10多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很多需要占用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传统业务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方便、快捷地加以完成。在商业银行贷款的推销领域,基于网络虚拟技术实现的银行信贷电话推销活动成本越来越低,频率越来越高,影响面越来越大,一方面反映了个人信贷领域市场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为什么商业银行默认此类推销业务,其背后隐藏的危机如何,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利弊关系如何,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围绕类似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电话销售;垄断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领域近年来出现众多的消费信贷业务网络电话推销现象,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明显的现实原因。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金融业务领域市场化程度加深的现实,商业银行系统如何面对新形势、新压力,走出一条与以往几十年来根本不同的全新发展道路,是一个金融行业必须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分析探讨的问题,解决好了,全社会共同受益;反之,也有可能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一定的阻碍。
一、宏观背景
(一)传统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分析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机构,承担着落实央行整体金融管理规定、保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任务,它通过吸纳社会闲置分散资金、形成社会储蓄、将规模化累积资本重新注入经济循环体系等传统业务的开展,以货币为媒介,将个体消费者、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多方经济行为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进步,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本积累和增值。由于业务的广泛延伸性和敏感性,并作为中央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的重要抓手,在现代社会中,银行领域都是作为核心经济职能部门,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并在市场活动中占据明显的社会垄断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至2010年以前,商业银行虽然名为“商业”,但实质上是在政府直接指导下开展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其市场特征的一面表现比较弱。也正是这个核心原因,人们习惯上把银行体系的就业人员称之为“守着金饭碗”,社会地位非常高。
(二)近些年来商业银行领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
同2010年之前的经济社会环境相比,2010年以后至现在的近10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环境变化是外部市场竞争加剧,内部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意识薄弱,运作滞后,致使在互联网经济大潮快速到来时,跟不上节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常规业务市场占有率下降,资金流入规模减小,频率降低,进而影响贷款业务的开展,放贷收益出现断裂式下滑。此外,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创新的思考和投入相对不足,也没有同市场上逐如电商、基金公司之类的新型金融机构进行适度的合作,加之国家大力推进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政策导向,最终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社会公众长期以来以对银行机构的垄断经营的不满有了充分的释放空间,一方面是对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的收益幅度不满足,另一方面,公众投资银行储蓄或理财产品的可参与度不高,透明程度低。在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社会公众经济金融意识普遍增强,各种投融资渠道公平开放的背景下,个体和机构金融业务分流应该是市场化制度下出现的必然结果。
二、商业银行信贷电话推广的形式变化及反映的深层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贷电话推广的形式变化
首先明确一点,给普通个体消费者匿名打推销电话的人员及其所属公司并非商业银行自身构成部门的员工,而是与商业银行签有代理关系的中间服务机构,双方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其基本工作模式是:代理机构从商业银行获取金融客户信息,或者从其他信息公司低成本购进客户个人信息,然后由若干业务员排列式给客户打电话,进行个人信贷推销游说。如果游说成功,中间服务商可以带客户到相应银行进行手续办理,从中赚取0.3%—1%的手续费。而商业银行实现贷款的相对安全发放,只所以说是“相对安全”,是因为银行对于有意愿的客户仍要进行正常的资质审查,如不符合要求,仍然不会放贷。
同5年前相比,中介机构的电话推销业务形式有两点根本不同,一是所用电话号码更加具有隐蔽性,一改用户一看就是那种行销电话号码的状态,而是与正常个人电话号码基本处于同样状态,即便客户有陌生号码警惕意识,仍然会接通相当数量的来电。二是行销人员在明知推销不成功的情况下,还会主动争取留下客户微信,一般人碍于情面,往往同意要求。中间机构今后如何利用这些额外用户信息不得而知。但从个人信息安全角度看,存在一定隐患,应该引起广大消费者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注意。
(二)商业银行信贷电话推广现象反映的深层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电话推广的异常现象,实现了代表了银行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若干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代表了商业银行面向个体信贷服务的不规范性。应该说,银行与个体消费者实现正常接触和信息交换的条件是很方便的,因为每个消费者都不可能不与银行发生业务接触。但是,商业银行不凭借天然的资源优势以及正常的媒体机构与客户进行直接高效的沟通,反而通过公众比较反感的中介公司来开展频繁的骚扰活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公信力,行业形象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不以正规渠道开展业务活动,不仅额外增加客户签约成本,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信贷服务在质量上存在缺陷,没有真正做到充分让利客户,从业务初衷上做好服务定位,而是停留在原来思维模式和利益底线上,只不过借助更多的低价市场前端人员而已,在消费者理财意识增强和金融业务整体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环境下,很难凭借非实质性利益抛出而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二是充分反映了商业银行面临金融服务竞争的激烈性、深刻性和必然性。多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凭借明显的行业垄断优势和半行政机构性质,特别是存在于我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几十年的大环境下,习惯了在市场供需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习惯了用户找银行、银行挑客户的不对称市场关系,因此,多年的金融实践中,缺少强烈的服务意识,缺少明显的市场运营压力,也抑制了主动创新、自然市场生存能力的提高,意识处于非活跃状态,能力处于维持状态,所以,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以及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来处市场的压力,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导致传统业务规模、范围大幅减小或降低,市场服务能力下降,市场认可度不足。而这些情况,直接构成对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三、商业銀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微观经济市场性质分析
现象的出现,归根结论是市场运行的结果。市场环境状况失衡、市场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是产生各种各样具体市场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任何形态的市场,都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市场活动,只要是市场中的参与主体,就必须适应其内在要求,服务其内在规律,否则,一定会出现各种脱节或错位现象。因此,在根治各种不良现象之前,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市场主体性质。
(一)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基本理论
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将经济活动市场分为四个基本形态:完全竞争、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和垄断。各市场具有不同的主体特点,其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市场形态,市场中厂商数量大,厂商之间信息对称,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成本为零,最为重要的是,市场中的产品价格是一样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厂商利润为零,市场效率最高。显然,完全竞争市场在经济社会中不并存在;而垄断市场则正好与前者相反,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市场中对产品的需求就是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市场价格由垄断厂商自己决定,从而形成垄断利润,导致市场效率最低。在经济社会中,政府会采取限价、征税或外贸等手段实施反垄断措施。界于前面两市场形态之间的是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整体上看,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的市场活动更接近垄断竞争,也因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市场和垄断双重色彩的主体特征。其业务发展不能不考虑到市场的接受程度和市场中获得的经济效益。
(二)商业银行的市场形态变化情况及应对策略
客观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形态在近几十年中的宏观经济发展中处于不断变化中。大的阶段划分来看,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阶段后,到2010年底,这段时间内,垄断市场性质占主体;2011年至现在,在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环境作用下,商业银行的市场角色定位更为突出,由于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再承担社会总储蓄和社会总投资的对接转换职能,宏观经济的长足发展已经使得它可以利用整体市场结构资源完成供需价值转换和转移,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彻底变换角色,全力回归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行使国家金融管理职能,实现国家重大经济战略意图的重要组织体系,是整个宏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源汇集和再分配节点,也是中央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核心抓手。因此,商业银行系统能否正常运转,不仅是企业性质,也关系到宏观经济的整体质量。市场经济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模式,不可能出现逆转,对于企业而言,只有适应它的规律,促进它的成熟,完善它的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在不同的层次上展现活力、创新力。本质上要树立起为市场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原始理念,这样才会吸引客户,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姬东宇.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金融前沿,2012(3):37—39。
[2].马来涛.宏观经济发展中个体金融业务的微观作用[J].信息时代,2018(53):132—138。
作者简介:
王冰纯(1992.12—),女,山西,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金融学专业。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 王冰纯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2/08/03